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,彩票因种种原因被取消。19世纪80年代,当时的民政部长崔乃夫向国务院提出了发行彩票的设想。1987年7月27日,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批8000万张“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奖”(面值一元),在河北、江苏、浙江、山东、上海等10个省、市试点发行,从而掀开了中国当代彩票史的第一页。1994年,为加快体育事业发展,国家批准发行体育奖券。1995年,“募捐券”改名为“中国福利彩票”,体育奖券也改称为“中国体育彩票”。
新中国50年代初至文革前夕,各地发行的彩票均由各种不同面额和名称的有奖储蓄存单所替代。采用这种方式,既保持了彩票具有面值的本性和兑奖的吸引力,也保证了储金能到期还本,没有彩票的风险性。有奖储蓄存单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彩票形式。中国的第一张彩票诞生于1861年。当时,广东的士绅向官厅提交了开办“围姓”的报告并获批准,由此揭开了我国彩票史上的第一章。19世纪末,洋彩票即现代流行的彩票形式由葡萄牙人引入我国。1918年,各省督军发行“善后”、“济实”、“慈善”等名目的彩票。此后,彩票业开始风靡全国。
早期彩票的出现
最早的彩票出现在元代律令总集《通制条格》里的记录,说元世祖至元25年(公元1288年)的时候,江南有很多的僧徒在搞“拈阄射利”这大概就是中国最早的彩票了。
虽然这类最早期的游戏,只是为了增加出售商品时的趣味性和刺激性,那时的僧侣们也许并没有彩票意识,但这些做法却具备了早期彩票的雏形。不过后来,蒙元政府以涉嫌赌博的名义终止了“拈阄射利”的活动。
到了清朝年间,一种名叫“闱姓赌榜”的游戏开始流行开来。所谓的“闱姓赌榜”,又叫玩“榜花”,由当地有头有面的人物设赌局,将当年所有考生的姓名和学习情况统计出来,供参赌者下注时参考。
清政府曾明令禁止“闱姓”游戏,但由于其屡禁不止,又能通过税收等给政府带来可观收益,清政府后来又将其解禁,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甚至自己上台,做了庄家。直到1905年(光绪三十一年)科举被废除,“闱姓”游戏才随之消亡。
“闱姓”游戏的消亡,并没有中断中国彩票的发展史。当时,善于随机应变的广东商人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围姓的方式,白鸽票,又称为小围姓。白鸽票在清末就在中南、东南广为流传,并且冲出国门,传到美洲大陆。
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,彩票因种种原因被取消。19世纪80年代,当时的民政部长崔乃夫向国务院提出了发行彩票的设想。1987年7月27日,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批8000万张“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奖”(面值一元),在河北、江苏、浙江、山东、上海等10个省、市试点发行,从而掀开了中国当代彩票史的第一页。
1987年7月,天津市造币厂印制出新中国第一张福利票
福彩跟体彩的出现
1987年7月,天津市造币厂印制出新中国第一张福利票。
1993年2月,“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发行中心”更名为“中国社会福利奖券发行中心”。
1994年12月又更名为“中国福利彩票发行中心”其发行的彩票也相应从“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奖券”更名为“中国社会福利奖券”“中国福利彩票”。
1984年11月1日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发行了《福建省体育中心建设纪念奖券》。
1985年广东省推出了《第六届全运会》套票。
1989年8月8日,由第十一届亚运会基金会主办的《第十一届亚运会基金奖券》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,这是中国首次为国际大型体育运动会筹款而发行的体育彩票,也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体育彩票。
1991年起,在广州、上海、北京、西安等地相继发行了有奖赛马彩票。
1992年至1993年,又先后在北京、大连、武汉和成都发行了热门的足球体育彩票。
1994年成立了“国家体委体育彩票管理中心”,负责统筹安排体育彩票的发行管理工作。从此,我国形成了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发行两大体系。
2001年10月22日中国足球彩票面世,并在全国12个省市试点发行。
总结
福利彩票:从1987年试发行福利彩票至2000年共发行各种类型、编号和题材的福利彩票约431套共2243枚,本着取之于民、用之于民的原则,资助兴办了近两万个社会福利项目,使我国福利事业得以健康发展。 体育彩票:自1994 年至 2000年,共发行了各种玩法、各类题材的体育彩票约149套,共898枚。